Search


  • Share this: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12530

感謝師大台文系博士 潘惠華博士的投書支持。

台語公共電視台的成立,不但可以提振台語在台灣的活力,對外,更是發展新南向政策的軟實力!怎麼說呢,大家快來拜讀!

=================================

  語言活力的發展與永續傳承之關鍵,在於促使年輕乃至兒童世代的願意使用,他們是決定語言活力的關鍵者。日前民間團體要求蔡英文政府成立「台語電視台」,建立台語傳播文化平台,筆者以為,電視媒體乃是復健語言文化最有效且最直接的媒介與大教室,「台語電視台」的成立對內不僅有助於台語的復振,開創台語的新生命,透過規劃製播娛樂性、知識性、科技、卡通、兒童節目等等涵蓋各年齡層的多元化台語節目,將可增進社會大眾接受台語節目的興趣,進而願意、樂於在生活中使用台語,以提振台語的活力;對外更是發展新南向政策的軟實力,因而政府應積極推動台灣成為「華人閩南語影視文化產業」的樞紐。

  由於閩南語隨著閩南語系人民向中國海外移民而傳播到台灣、東南亞各地,其中東南亞國家以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檳城與麻六甲以及印尼的棉蘭等地的華人係以閩南族群人數最多,至今閩南語仍為當地華人社群內部主要交際的語言。因而近十多年來民視〈意難忘〉、〈夜市人生〉、〈娘家〉、〈風水世家〉……等等,以及三立〈台灣阿誠〉、〈霹靂火〉等國內電視台製播的台語連續劇跨區域傳播版圖,已成功南進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以及越南等地,再加上台語唱片及台語演藝人員受到星馬地區華人的熱烈歡迎等等事實,在在顯示台灣具有閩南語影視娛樂文化產業的產製與輸出之優勢條件。是以,為配合「新南向」的國家政策,藉由台語連續劇對東南亞地區的輸出,不僅可以拉近華人社群彼此的情誼,增進經濟文化的交流,更可以建立政治的聯繫。

  也就是說,當前發展「新南向」區域經濟交流之際,應可運用台語戲劇具有的「文化接近性」(cultural proximity)特質,再透過衛星通訊跨國網路的傳播;則一方面可以建構台灣與東南亞華人社群共同體的認同感,另一方面透過同操閩南語的情感共鳴,將可促進兩地民間交流網路的建立;因此台語影視劇乃是南進東南亞國家發展國際文化產業的一大利基,更是台灣與東南亞地區華人經貿交流與協商的重要媒介與潤滑劑。職是之故,台語戲劇節目不僅可擴展東南亞及全球華人影視市場的交流與連結,更可視為實現「新南向」政策的軟實力。

  是以,亟待政府建構華人閩南語圈影視節目的專業化產製環境,筆者以為,應可由兩方面著手:一方面積極成立「台語電視台」,大量培育台語影音創作、演藝等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由於民間商業台已累積產製台語節目的豐富經驗,具有旺盛的戰鬥力與行銷力,或可鼓勵獎助民間電視台製播優質且多元化多樣性的台語節目,以結合官方與民間力量攜手打造台灣成為「華人閩南語影視文化產業」的中心。

(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


Tags:

About author
本活動為以下團體發起: 1.台灣公民參與協會2.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3.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4.鄭福田文教基金會5.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6.公民監督國會聯盟7.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8.台灣社9.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10.關懷文教基金會11.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12.台灣教師聯盟13.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14.台北歌劇暨藝術文化基金會15.台灣北社16.台灣中17.台灣南社18.台灣東社(台東)19.文化公益信託葉俊麟台灣歌謠推展基金20.台灣母語聯盟21.台灣文學學會22.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3.蕭泰然文教基金會24.鄭南榕基金會25.台灣教授協會26.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7.台灣女性影像學會28.台灣台語社29.凱達格蘭學校30.台灣千里步道協會31.台灣陪審團協會32.台灣公民媒體文化協會33.台灣環境保護聯盟34.台灣東社(花蓮) 連署書: 基於「語言傳播平權理念」、「區域平衡理念」,台灣各地團體要求政府立即 設立《台語公共電視台》並優先設於南部。 世界各國,如英、日、德等國的公共電視都有各地支局的設立,並且也都有各 母語時段的播出,電視台資對於區域平衡與語言平權問題,都極為重視,英國 BBC,甚至將總部遷往曼徹斯特。因此,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有必要設立《台語公共電視台》。 基於「區域平衡理念」 長期以來,台灣政府各項公共資源分配,均偏向北部地區,電視台資源亦然, 包含公廣集團在內,絕大多數的無線、有線或衛星電視台總部,都設在大台北 地區,《民視台》(商業電視台),當初申請頻道時,雖然將總部設在高雄,但實 際上早已遷往北部,今年剛在新北市林口設立電視台總部。 基於「語言傳播平權理念」 台灣媒體生態,除了區域不平衡外,公共媒體的族群語言使用不平等,也是一 個問題,福佬系台灣人雖被稱為台灣最優勢的族群,但其語言在媒體上所呈現 的角色,以及語言的傳承工作,其實與原住民各族語言、客家語一樣,都面臨 相同的困境與歧視。 當前電視台的語言使用,仍以華語占最大優勢,為保護弱勢語言,2000 年民進 黨首次執政時期,率先成立《原住民電視台》與《客家電視台》,對於族群文 化與語言的保護,有正面作用。2016 年民進黨再度執政之後,並宣布收回《中 廣》兩個全國性廣播頻道,分配予原住民與客家族群,成立全國性原民與客家 廣播電台,作為弱勢族群,原、客媒體的強化均具正當性。如今,台灣再度政 黨輪替,公視成立《台語公共電視台》有其必要性與正當性。 作為台灣主要語言之一,曾有 70%以上使用人口的台語,並未表現在電 視傳播媒體的重視程度,台語實際上已面臨嚴重流失的情境,其在公廣資源的 傳播權利上,事實上也應有起碼的尊嚴與分配。 基於「公眾近用」與「產學合作」的目的,作為政府公共廣播集團龍頭,以及以 全民稅收「捐助」成立的《公共電視台》,有必要盡速成立《台語公共電視台》。謹此,基於「語言傳播平權理念」、「區域平衡理念」,台灣各地團體要求文化傳播主管機關文化部立即 推動設立《台語公共電視台》並優先設於南部。
團體請連署 個人請按讚 連署團體數及按讚數都是日後行動的力量
View all posts